|
位于四川广安(深圳)产业园内,比亚迪西南生产基地,其轨道梁、道岔、车辆等生产线建设于此,2019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中亮相的比亚迪云轨就是这里的主打产品。“基地新建生产线将形成50公里年产能目标,全部达产后将实现不少于100亿元年产值目标。”有关负责人说。
在这个四川西部地区生产基地内,深圳元素处处可见:“鹏城展翅”造型的深广展览馆、党群服务中心、对标前海企业公馆的深广大厦依次铺开,深圳高水平产融结合服务输入四川。这是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特区建发集团”)以“总部研发+生产基地”产业园区投资运营模式,助力帮扶和共建地区发展的前沿探索。
成立于2011年的特区建发集团注册资本330亿元,作为深圳市属全资国有企业,发挥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科技园区开发建设运营、功能性投资三大平台作用,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结合的发展模式,目标是打造党的领导有力、国资功能彰显、竞争力突出的千亿集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特区建发集团如何以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迈出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深圳探索”?
特区建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文雄日前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集团将紧紧围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主动融入、服务大局,着力推动城市建设和服务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新型城市综合发展运营商。
●南方日报记者 戴晓晓
国企担当发力基础设施供给侧改革构建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特区建发集团发挥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科技园区开发建设运营、功能性投资三大平台作用,承担政府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对接央企合作、PPP项目实施、对口帮扶产业转移、政策优惠和产业扶持实施、城市公共事业运营管理、战略性投资和新兴产业投资七项任务。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领域。数据统计,特区建发集团成立8年来,年均投资超80亿元,有效推动深圳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构建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是集团在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重要探索。在深圳市国资委部署下,深规院、路桥、信息管线等公司相继划入特区建发集团,同时集团接转管廊公司,成立园区、投资、海洋、信息基础设施、环科等公司,设立市PPP中心并成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完善并开发多项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全产业链业务。
“目前,特区建发集团已初步形成涵盖项目甄别、规划设计、投融资、开发建设和运营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可以全面承接基础设施领域各项业务。”李文雄说。
改革推动集团初步形成具有特区建发特色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以基础设施投资平台为主体,以PPP中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为两翼,引导社会资本全面参与深圳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改革推动下,特区建发集团持续展开围填海、综合管廊、智慧停车、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多功能智能杆等新型基础设施业务。作为海洋新城围填海实施主体,特区建发集团完成填海面积1.5平方公里,以超世界一流标准规划海洋新城。集团还开工建设、接收运营8个综合管廊项目,合计33公里,推动实现“联网成片、互联互通”综合管廊发展格局。
“智慧+”探索引领世界一流标杆园区建设输出“深圳总部+飞地园区”模式
拓展产业升级空间,是深圳夯实实体经济根基的重要举措。为此,特区建发集团设立科技园区开发建设运营平台,在深圳区域逐步建成科技园区及配套项目物业面积超过390万平方米。
集团在建项目包括创智云城、云智科园、尚智科园、海智云谷等,预计将吸引1000多家企业集聚,包括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大数据、供应链金融、生物科技等领域的高新企业。
特区建发集团还在哈尔滨、河源、汕尾、广安等市储备49平方公里园区资源,将深圳390万平方米园区及配套项目建设经验向外输出,形成“深圳总部+飞地园区”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特区建发集团累计在哈尔滨、河源、汕尾、广安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投资72.45亿元,引入、开发项目38个,撬动、引导数百亿社会资本参与,涉及投资总额近500亿元。
改革基因搭建“总部+专业化平台”管理架构试水领导班子市场化选聘
改革创新是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李文雄说,特区建发集团结合三大平台功能定位以及业务逐步多元化的特点,在以往“总部+项目部”的管控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搭建“总部+专业化平台”管理架构。并建立与之匹配的二级企业管控制度和权责划分体系,使集团总部更专注于战略决策、资源获取和成本、风险管控,同时培育平台市场化、专业化能力。
在工程建设和运营方面,特区建发集团落实项目全周期计划管理,按节点全面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招商运营制度体系,上线招商租赁系统,整体提升集团招商运营能力;实施成本管控精细化管理,不断强化各环节成本费用管控力度,加强项目成本执行实时监控。
人才是企业发展动力源。特区建发集团开启人力资源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商业类企业领导班子市场化选聘,以及长效激励约束和市场化薪酬总额决定分配机制建立,对二级企业按功能属性不同进行分类考核。
值得一提的是,特区建发集团始终走在5G时代最前列,被市政府明确为全市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资源的统一运营、维护主体,在留仙洞片区率先完成全国首个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详细规划。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业务转型升级,向深圳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商转型,助力深圳“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建设。
对话
“一体两翼”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特区建发集团成立8年以来,年均投资超80亿元。多领域项目高效推进背后,作为一家国有企业,特区建发集团如何推动投融资模式及运营效率快速高效?
“深圳总部+飞地园区”助力对口帮扶和产业共建
南方日报:特区建发集团是如何通过产业园区共建输出深圳发展模式的?
李文雄: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的部署下,特区建发集团承担对口帮扶、区域共建哈尔滨、河源、汕尾、广安以及对外援建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任务,以深圳390万平方米园区开发运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向外地联动输出,推动外地49平方公里园区资源开发。
在园区开发过程中,集团着力做好产业园区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集团“园区+基础设施”全产业链的平台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承担深圳对口帮扶和产业共建任务。例如,2015年,深圳和河源共建深河产业园,两地国企成立合资公司,特区建发集团占股60%,由深圳方注资18亿元投入建设,采用“深圳方现金出资,河源方土地注入”的模式入股。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初期,不少市场化资金都还处于观望状态。特区建发集团是首批进驻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国有企业。集团在合作区全资成立东部公司,与汕尾市合资成立深汕投控公司。截至去年,东部公司在建5个项目,投资总额近100亿元。接下来,集团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及配套开发等,助推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打造“飞地经济”创新发展典范。
此外,特区建发集团在哈尔滨、四川广安等地探索“深圳总部+飞地园区”的产业园区投资建设运营模式,依托集团总部产业园资源和深圳产业资源,发挥两地各自优势,助力深圳企业外溢发展,进而反哺深圳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我们依托集团科技园区开发建设运营和基础设施全产业链服务优势,高效利用全流程综合规划能力和创新能力,助力当地开展城市空间、市政、交通、产业、政策、投融资运营等全方位规划,以期带动片区产业空间升级,用深圳的理念和经验,保证园区的高质量、高基点建设。
输出智慧化智能化产业园区管理经验
南方日报:特区建发集团向各地输出哪些产业园区经验?
李文雄:我们在园区运营中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为主体、双方共赢的机制。集团创新投融资模式,采用“产业地产+商业地产”模式,保证整个园区运营的资金总体平衡、盈亏平衡和现金流平衡。通过商业土地开发来弥补园区运营可能带来的亏损,用商业反哺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招商引资方面,集团积极推动有外溢发展需求的产业资源输向当地,并依托园区在当地落户,直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引导有外溢发展需求的龙头企业入驻,并围绕其打造产业链布局,带动区域发展质量提升。
我们还意识到,要带动当地园区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更重要在于将深圳创新经验和做法“移植”到当地,并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创新应用,这就包括推动当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务环境、先进的理念和政策、创新的体制机制做法等。
“十三五”期间,集团规划对口帮扶融资额度100亿元,计划投资89.4亿元推进哈尔滨深圳产业共建,打造北方产业园区标杆。此外,我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援建学校和道路,在河源、汕尾援建800个床位的三级甲等医院,这些项目从建设到管理都是当地标杆,体现了深圳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和经验。
创新投融资模式提升资本运作效率
南方日报:我们观察到,特区建发集团的资本运作效率很高,超过了一些市场化企业,集团通过哪些改革创新来提升运营效率?
李文雄:尤为重要的是,集团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重大事项要经过党组织、党支部审议,我们提出“项目干到哪,党支部就建到哪”,通过党建与经营工作的同频共振,有效推动集团发展。
为了提升资本运作效率,特区建发集团创新投融资模式,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收并购、资产证券化方面加大力度,如与特发物业合资成立物业公司,成为深圳国资系统新设公司同步混改的首个案例。同时深规院混改在立项方案中形成多项突破性、创新型举措,力争成为市属国企混改标杆。此外,停车公司、环科公司通过并购、参股的方式,与上市公司捷顺科技和民营企业华威环保形成合作,推动股权多元化。
集团代表深圳市作为投融资管理方,投资深中通道、外环高速、珠江水资源配置三大工程。管廊公司目前同步推进综合管廊项目14个,总长度约50.7公里,总投资约106.7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5个,总长度约19.9公里,总投资约62.1亿元。
集团不断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初步形成以“基础设施投资平台”为主体,PPP中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为两翼的具有特区建发特色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
PPP中心作为二类事业单位,由集团出资2000万元成立,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日常管理依托集团进行,可以承担基础设施项目甄别、评估、选择、实施等方面职能,为政府决策和项目运营提供综合服务,并已筛选入库项目投资总额超2000亿元。去年上半年,PPP中心推动集团作为政府出资人代表参与轨道交通12号线、13号线的建设。
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初期规模1000亿元,基金管理公司由特区建发集团、投控和创新投共同设立,其中特区建发集团占股51%,将为深圳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提供融资功能。通过这一模式探索,集团基础设施投融资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并通过“两翼”延展,可全面承接基础设施领域各项业务。
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资产项目,因此项目投融资模式选择就非常重要。我们在投融资模式上有所创新。比如,海洋新兴产业基地项目涉及填海和生态修复,属于市政建设工程,相当于一级开发,风险可控,我们通过广泛募集社会资本,以基金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又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项目收费是政府定价,按照目前的测算投资回收期长,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把这一项目做大,仅仅依靠财政资金是相对有限的,可能需要探索建设模式和投融资模式的创新。
充分发挥国企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作用
南方日报:上述项目对深圳基础设施建设起到怎样的作用?
李文雄:上述项目是政府重大战略任务,项目建设过程中,国有资本的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表现得特别充分。因为资本回报率偏低,社会资本参与度并不高,但它们又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先导,这就需要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
比如深圳停车难问题非常突出,为此我们开发智慧停车云平台,将其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向全社会开放,将来每个车主只需通过手机登录云平台,就能便捷高效找到停车位,实实在在地方便深圳市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近期,我们与深圳市交警局、市卫健委合作,推出医院停车预约系统“e约停”,获得广泛好评。
又比如我们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设施,最近很多市民关注路面重复开挖现象,如果未来地下铺设了由特区建发集团建设运营的综合管廊,一次性集合水、电、燃气、通信网络等管网,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些项目都有较强的公益性,核心是为了服务市民,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南方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