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水面打跟斗 嘿了了啰,什么水面起高楼 嘿了了啰……”美妙的合唱声在夜幕中回荡,交错光影将夜的幕布划开一道缝隙,耕牛、渔夫、牧童在山峦间时隐时现......这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中一个经典场景,说真的,挺美的。
《印象刘三姐》自2003年首演以来,至今仍保持场场爆满的记录,在旅游旺季,还时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2017年《印象刘三姐》共接待160余万人次,票房总收入2.1亿元,净利润近1亿元,创历史新高。
为什么《印象刘三姐》能够一直保持这么好的IP呢?真的只是因为它非常美吗?不,比起美景,其实还有别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不仅是风景,刘三姐文化才是最大特色
阳朔确实如诗如画,不过放之四海,这样的风景并不稀罕。而刘三姐却只属于桂林,这就是文化独特的魅力。
《印象刘三姐》参考了大量民间素材,历时三年半周期,百易其稿编创而成。其内容核心是将“刘三姐”作为一种民族符号去展现其魅力,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也不是讲述某一个人的故事。《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所代表的精神内核、所体验的生活情境、所敬畏和珍惜的这一方好山好水,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和诗意化的编排进行融合和呈现。
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旨在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人文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溶入于山水,还原于自然母题,从而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把广西举世闻名的两大旅游与文化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IP,进行巧妙地嫁接和有机的整合,以期让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演出利用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移动式舞台几乎铺排于整片书童山漓江水域,与大自然形成了密切的联动和呼应。男女现场原声对歌、演员手动挥舞重达200余斤的沾水红绸、划竹筏、放牛、照顾鱼鹰——每一个细节都源于当地真实生活但又极具艺术质感。
不一味追求阵仗,从整体构图、演员走位、空间分解、色彩搭配、灯光氛围......每一个场面都是电影镜头般的专业与精致,一帧一幕,每一个画面都是用心描摹的艺术佳作——大场面的安排更是考究。
因为对文化传承精益求精,《印象刘三姐》在创造高票房的同时,还获得文化部首届创新奖、中国乡土文化艺术特别贡献、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奖等多项荣誉。可以说,《印象刘三姐》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成功范本,广西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不拘泥过去,创新才是保持高票房的绝招
《印象刘三姐》融合了多项创新成果,特别是其商业运作模式的创新——创新性的采用了“四结合”的模式,既把政府的先导性投资和综合扶持,与北京天创文投演艺有限公司投入的优质资本相结合;把广西文艺工作者的原创剧目及运作经验,与艺术家品牌效应相结合;把建设一支多梯队、高素质的专业艺术队伍,与对桂、黔、滇等老、少、边、穷地区的助学扶贫工作相结合;把开发山水景观大舞台,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形成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如果说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那么创新背后的策略,则是《印象刘三姐》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它分别通过资本运营、营销策略、营销理念、低成本策略,来达到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型成功,具体表现在:依靠北京天创文投演艺有限公司完整的资本注入与市场重组,同时对演艺整体资源进行升级;在旅行消费过程中联系各大旅行社,将文化同旅游紧密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扩大票务市场最大化;在营销理念上重点强调保护漓江江岸和水面的原生态,打造园区环保品质化;而低成本策略在整个创新模式中占据重要位置,依靠演员平民化剔除明星效益,降低演出成本的基础上增加演艺营收,同时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进步,由此可见《印象刘三姐》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整个市场火热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而这些终将成为实景演出内的业内楷模。
《印象刘三姐》这个成功IP为我们进行了佐证,国内的旅游也应该摆脱风景至上的路子,多向当地文化靠拢。有内涵的作品才是支撑旅游行业升级的根本,就像去泰国就一定要去看人妖秀一样,风景是单调的,人文才是活的。希望《印象刘三姐》越来越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