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80%以上的参与者都不挣钱的行业,除了电商,那就是支付了。不仅不挣钱,命运还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截止去年,15家因为多种原因被淘汰出局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只是前奏,新的监管规则下恐怕仍将有一大批过得不如意的支付机构走在被淘汰的路上。 请关注直面质疑,支付宝隐私保护实力证明自己http://www.ah.chinanews.com/news/2018/0402/108433.shtml
场景高度集中,多数牌照失去意义
目前,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中,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占比超过90%,腾讯移动支付用户已经超过6亿,支付宝用户超过4亿,移动互联网寡头在场景聚合和流量上的垄断几乎难以撼动。绝大多数支付机构只能在一些细分市场里赔本赚吆喝。
更为难受的是,微信和支付宝正在呈现无死角的延伸。得益于二维码的便利,二维码支付加手机的组合,让基于银行卡的POS机支付也开始形同虚设。不带钱包出门在一二线城市逐渐成为习惯。
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着大多数小微支付机构,开始打政策、法规的‘擦边球’,甚至违规操作。对于多数不可能有太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在这个行业,来自沉淀资金的利息是主要的利润来源。比如预付费卡,用户充值500元后,如果没有产生消费行为,这些资金就会沉淀下来。支付机构挪用或占用资金是较主要的意图。
另一个严肃的问题是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跑路”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存在巨大的资金沉淀,容易被挪用于投资,影响客户资金结算安全。一旦发现风向不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可能携款潜逃。这种与P2P行业的乱象有诸多相似之处。
自从第三方支付机构爆发重大风险事件以来,监管层的处罚频率和力度明显增加。截至目前,央行共开出48张罚单处罚支付机构。仅2017年以来,已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8张罚单。监管的日益趋严,让本就不怎么赢利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雪上加霜,卖壳变成了一门套现的好生意。只是当第三方支付回归通道功能,与金融业务完全切割,对于没有庞大用户基础,业务黏性和流量的企业而言同样是烫手的山芋。
纯通道要求下,支付牌照“僵尸化”将加剧
去年以来,监管层出台了多项政策,包括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机制,确立了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机制;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企业将回归纯通道角色,与资金分离。尽量规避因为平台跑路带来的风险。
而去年收单环节制度规范的出台将手续费定价机制由政府定价变为市场定价。灵活的市场定价将使得行业整体降价,直接影响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营收。规范还指出将会渐次取消差异费率定价机制,这将使得套码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此前,由于不同商户对应不同的收单费率,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了争夺商户,往往会人为将高费率类别调整为低费率类别。
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致命的打击还来自“银行直连”模式的收回。“网联平台”的上线,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回归支付服务提供主体的身份,而不再拥有清算的职能。也就是说,庞大的资金沉淀将不复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监管部门曾经对多家机构开出罚单或吊销牌照,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机构擅自挪用备付金。
逐步趋严的监管措施,让绝大多数中小规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断绝了逆袭的可能性。而这个行业又有着天然趋向于垄断的属性,规模越大,企业的边际成本就会越小,规模效应对第三方支付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寡头垄断格局充分应证了这一点。
可以预见,未来第三方支付牌照只有在生态级的企业里才有实质性的意义,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不予续展将很快到来。255张第三方支付牌照还是太多,留下20张分给主要行业的领军企业,保持充分而良性的竞争即可,毕竟,金融稳定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