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的4月19日,朋友圈跟随微信的4.0版本上线。就在前几天,朋友圈迎来了 5 岁生日。 请关注微信号http://www.jjr666.com
你们还记得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朋友圈的吗?还记得第一条朋友圈是什么内容吗?
从小圈子到大社交
2012年朋友圈刚出现的时候,用户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都是以身边人和身边事为主,朋友圈属于一个相对隐私和封闭的圈子。
2012年8月:微信更新了4. 2 版本,朋友圈上线了评论回复功能以增加选择可见范围。
2012年9月:微信4. 3 版本上线,朋友圈增加了不查看某人的朋友圈功能,并可以把私密照片设为公开。
2013年8月:微信的5. 0 版本是一次较大的更新,朋友圈新增了收藏功能,可以收藏聊天、公众号和朋友圈信息。
2014年3月和5月:微信相继更新5. 21 版本和5. 3 版本,更新朋友圈时可以附上所在的餐馆或景点,也可以创建新的位置信息。
2015年1月:朋友圈彻底开放,它上线了第一批广告,广告来自可口可乐、vivo和宝马汽车,当时微信的月活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在小圈子和广告收益之间,腾讯选择了后者。
2016年11月和12月:朋友圈迎来两个重要更新,分别是支持发布本地视频和发图片时进行编辑,朋友圈内容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具备开放的社交工具的属性。随后的6.5. 3 版本为用户满足隐私保护的需求,支持用户仅向好友展示半年的朋友圈。
2017年4月:在选择展示半年的朋友圈的基础上,增加了仅支持展示 3 天内的朋友圈。
5 岁的微信朋友圈,从一个封闭的圈子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用户看到的内容更多了,用户也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孤独,就像微信封面里面对地球的那个小人。
用户增加的焦虑
人是群居动物,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转移到微信上,通过朋友圈了解家人好友的近况,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现实。
企鹅智酷2016《微信影响力报告》显示,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在每天都会使用的微信功能调查中,朋友圈排名第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是:
大家都在用,我不得不用。这使得用户变得焦虑,关心别人是关注我还是讨厌我,从中得到认同感或者某种认知。
害怕打扰他人,当自己兴致勃勃想要分享一篇励志文章,但是又担心自己传播的内容会给他人带来困扰,让自己的隐私暴露于他人眼皮底下,也对潜在的未知社交信息感到恐惧。
每当发出一条朋友圈之后,每隔几分钟就要打开朋友圈看看有几个赞,都有什么留言,然后在一个个红圈的数字里洋洋得意。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对 2000 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5.7%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而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
朋友圈的英文名是Monment,意为时刻,朋友圈本意就是给用户分享生活中的时刻。但是朋友圈逐渐充斥着广告、营销文、不明所以的拉票求赞和危言耸听的谣言,真正有效的社交、情感交流被淹没在这些无效的垃圾信息中。
最后的话
朋友圈5 岁了,也经历了太多改变,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但是朋友圈也许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五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