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经典随笔,其中蒲隆先生翻译的《培根随笔》和高健先生选译的《美国散文精选》已经上市与广大读者见面。当读者将本版《培根随笔》和《美国散文精选》捧在手中,那裁切不齐的翻口,很可能会使人产生书籍存在质量问题的错觉。其实,这正是译文出版社与编辑精心策划制作的“毛边本”。据记者了解,近几年来,这种“毛边本”收藏热逐年升温,印量极小毛边本常常被炒到高价。 抠神 http://www.52zwxs.com/xs/0/993/
“毛边本”,指书的页面切口不光滑、毛茸茸,但这个词,在《辞海》上是查不到的。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对其有一个仅九个字的最简明扼要的注解:“书籍装订好后不切边。”这种毛茸茸的效果来自于图书印制装订后,“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鲁迅语),读者阅读时需要自行将书页裁开,页边毛茸粗糙,故曰毛边。
回溯历史,法国、德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同时有着深厚书籍版本传统的欧洲国家是毛边本的发明者。出版商曾专为中古的贵族阶层生产毛边书,手持裁纸刀,边裁边读,契合了有闲阶级的沙龙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书界大兴此道,对毛边书的钟爱却发展为一种休闲文化,遍传世界各地。
在中国文化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毛边本曾在中国风行一时,与新文学的勃兴互为因果,成为当时文化景观中一个突出的亮点。而公认的是,鲁迅、周作人兄弟对毛边书在中国文化界的推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两人共同选译的《域外小说集》据说是中国毛边本的始祖(也有人认为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潮社文艺丛书》开毛边本风气之先)。鲁迅编的《莽原》、《奔流》、《语丝》等都采用毛边的装订形式。1935年4月10日给后来在香港大享文名的曹聚仁的信上,他曾明确地说:“我是十年前的毛边党,至今脾气还没有改。”
但总体来说,中国的毛边本始终以一种逆潮流的形象出现。许欢《民国时期的大众阅读》研究表明,民国以后中国基本进入了大众阅读时代。多于普通版本图书的那道“边裁边读”的繁琐工序,让毛边本在普通读者群中始终存在争议。在不少爱书人心中,依然存在“毛边本是少数人的贵族游戏”的错觉。加上信息技术和电子阅读的不断普及,愈演愈烈的快速阅读之风盛行,毛边书更是极少摆上书店的书架,甚至很多书店工作人员都将其误认为“半成品”。
不过近两年,“毛边本”收藏热渐浓。记者了解到,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林贤治《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梁巨川遗书》等书“毛边本”,就曾创下几分钟售罄的纪录。而龚明德透露,有年头的“毛边书”,更是经常被炒成“天价”。“1909年鲁迅翻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毛边本,120多页,成交价就是39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