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惜别》 止庵 著 北京世纪文景2014年8月出品 牧神记 http://www.73zw.com/4_4445/
我们总以为,离别是一时一刻地上演;细想之下却发现,离别其实是每时每刻在发生。我们脱离襁褓,我们离开儿时的家庭;挥别友人,送别亲人;与陌生人擦肩而过,与过去的自己渐行渐远原来,离别就是生活中不曾停歇的进行时,亦仿佛是我们存在的一种状态。9月13日下午,知名书评人、编辑人止庵将携新作《惜别》在北京与编剧史航、青年作家张悦然共聚单向街书店,与读者对谈离别是永远的进行时。因知离别,方懂惜别。
止庵的散文作品《惜别》于2014年8月在文景出版。在这部书中,止庵直书每个人都将面对的生死之问,以哀而不伤的笔触,感怀淡远绵长的亲情离别。不同于以往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书写,《惜别》是止庵于母亲故世三年后沉淀而成的生死体悟,它是止庵最私密也最承载个人情感的一部作品。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止庵多年来一直陪伴着母亲,尽孝左右。当年《周作人译文全集》的编辑工作延续逾十载,这期间,止庵也同时经历了母亲的晚年、患病、危重和离世。能够完整地陪伴至亲走完人生最后一段,也许是一件幸事,但毫无疑问,如同止庵在书中所写,这也是一种令人生观甚至都为之动摇的痛楚。
母亲的病故带给止庵极大的冲击,他形容此后的生活有如生活在母亲的废墟之上。因此,在《周作人译文全集》编辑工作结束之后,止庵转而沉入了另外一种阅读与思考的状态。他开始大量地整理和重读许多论及生死的书籍,不限古今,跨越时间和国界之别。就在这时,他也收到了定居美国的姐姐寄来的母亲生前所写的亲笔家书,这些手迹连同母亲留下的日记,让他仿佛再次亲历了母亲的晚年。这促使止庵要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下来,进入与之前的评书、编书完全不同的创作状态。止庵在《惜别》中这样写道:有一次去看话剧,忽然悟到:父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一幕结束了;母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二幕结束了;那么现在是第三幕,也就是最后一幕了。
止庵曾有言:对他自己来说,事情有非做不可与可做可不做之分。非做不可的事可以凑合,比如吃饭;可做可不做的事则要认真去做,比如写作。此次《惜别》的成书,却不止于是另一件可做之事而已,对止庵来说,这是一次具有非常意义的转身与告别。
书写平凡并不意味着文字必须低就,甚至取拙;事实上,《惜别》也延续了止庵文章所一贯特有的古味禅意,某些地方尤其是谈论生死时的确需要读者费些思量。但是,只要这些思量是经得住的、值得工夫的,那么便是这本书成为经典的潜质所在。正如《惜别》的策划编辑张铎所说:这是一本会让你读得长久的书。它不是让你读完就放下,而是能够时时拿起,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阅读体会。
《惜别》是与亲人的一场缓缓告别;它也是止庵从书评人、编辑人,朝向创作状态的一次别具意义的转身。对平凡生活不落窠臼的感怀,对生死之事坦直沉静的追问,足令《惜别》成为今年本土出版中的一种关注,一部瞩目之作。
一向喜欢止庵的文字,他能够用节制的方式写出汹涌的情感。这是一个人的惜别,却会唤起每一个人的惜别,这是人生绕不过去的刻骨铭心的经历。 扬之水(学者)
这是我近来很期待的书。我没写过专门的书谈父母,止庵写了。读这本书时,天正在下雨,我读着,就像在别人的大黑伞下避了雨。史航(知名编剧)
母亲去世,止庵以此书谈死,谈生,谈存在与不存在。悼亡故可惜生。 马家辉(香港作家)
这是一部根本之书,关于生死的透彻之书,简直遍巡了生命的所有角落,我读后仿佛填补了生命的某种空白。 林白(女性作家)
这本书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从前我看死亡只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但《惜别》让我看到了陪伴。 周嘉宁(青年作家)
书里面母亲的文字与止庵的文字已经融为一体,读来仿佛一起重走一遍,从此岸走到彼岸,又仿佛从彼岸走回此岸。虽有艰难,却没有恐惧,虽有哀思,却坦然沉静。陈希米
【活动简介】
主题:离别是永远的进行时
时间:9月13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朝阳北路101号楼朝阳大悦城4F-54单向空间(近四号电梯,出梯左转行尽处即是)
嘉宾:止庵、史航、张悦然
我们总以为,离别是一时一刻地上演;细想之下却发现,离别其实是每时每刻在发生。我们脱离襁褓,我们离开儿时的家庭;挥别友人,送别亲人;与陌生人擦肩而过,与过去的自己渐行渐远原来,离别就是生活中不曾停歇的进行时,亦仿佛是我们存在的一种状态。
惜别因知离别,方懂惜别。
【嘉宾简介】
止庵
随笔、传记作家。周作人、张爱玲作品的整理者。著有《惜别》等。
史航
编剧、策划、说书人。编剧作品有《铁齿铜牙纪晓岚》《射雕英雄传》等。
张悦然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著有《葵花走失在1890》等。
《惜别》
止庵在母亲故世三年后,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
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母亲留下的手泽,充满亲人相处时的温暖细节:最常做的那道红菜汤,与我一起看过的电影,病重时吃下的那枚小布丁这些事情平凡微小,却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实印记。
由此,止庵在众多生死论说中上下求索,呈现出从死看生的独特角度:死是一个人的终局,令故去者成为一种曾经存在;死也是众人的终局,令所有生者成为中途正在逝去的在死者。作如是观,我们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眼光,由他及己,重新思索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大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