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帝国》封面 关注诺基亚小说网,有帮助!
作者包丽英刚刚凭《蒙古帝国》获得黑河杯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的包丽英女士有着特殊的身份,她是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后裔,也是成吉思汗第36代长孙女,其六世祖是中国最后一位直系“台吉”(清政府对成吉思汗后裔的封号),家族中至今仍保留着在初一和十五祭祀成吉思汗的传统。
20年磨一剑“这是种比较笨的方式”
《蒙古帝国》系列丛书包括《成吉思汗》,《拔都》,《忽必烈》三部曲。作者包丽英花了近20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鸿篇巨制,其间的辛苦自不待言。“最开始写的时候看不到任何希望,但是能坚持这么久,是因为我有一种责任感,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有责任感,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血脉相通吧。”包丽英说。
出生于1968年的包丽英,在1986年便应届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这在当时的她的家乡内蒙古乌海市还是屈指可数的。
身为成吉思汗的第36代长孙女,包丽英从小就痴迷于祖先的丰功伟绩。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包丽英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关于成吉思汗的小说,其通篇将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动力归结为对女人的征服欲。“我觉得有些关于我祖先的史料定位是不准的,当然每个人解读不一样,但有些偏差比较大,我就产生了用自己的视角还原这段历史的想法。”
于是,包丽英放弃了成为化学家的梦想,开始了为祖先著书立传的漫漫征程。她开始多方收集历史资料,四处考察古代遗迹。除了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之外,包丽英还广泛涉猎国内外的大量史料,其中就包括法国格鲁塞的《马背皇帝》、清朝文学家尹湛纳希的《青史演义》、日本小林高四郎的《成吉思汗》等等。
这20年间,包丽英七易其稿,先后写下的近600万字,其中前三稿的近400万字是完全手写而成的,因为长时间写作,包丽英甚至得了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
独特的女性视角 通俗的叙述形式
“战争中他杀人如麻,内心深处却善良淳朴,他有着政治家、军事家的冷酷无情,却为人光明磊落。他目不识丁,可在草原行将统一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立蒙古文字。”包丽英这样诠释自己心中景仰的祖先成吉思汗。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包丽英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去挖掘成吉思汗、拔都和忽必烈的情感世界,描述帝王将领身份之外,他们作为父亲、丈夫、兄弟和朋友的一面。因此,不同于以往相关作品偏重男人戏战争戏的特点,蒙古女性不能自主的命运和有限的抗争,以及她们的爱恨情仇,也是小说浓墨重彩的部分。
“蒙古族女性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她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家庭劳动,也在当时的议会中有发言权和投票权,甚至战争的时候她们也可能会随军参战。成吉思汗的儿媳和孙媳都有摄政的经历。”包丽英说。
《蒙古帝国》是一部历史小说而非纪实文学,因此,作为文学的虚构避不可免,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儿女情长的部分,“小说中的史实和人物大部分是真实的,生活细节就要发挥文学的想象作用了,历史小说没法不虚构,我把史料中动人的部分进行了加工。”对此,包丽英并不讳言。
读《蒙古帝国》,时而像战争小说,时而又有武侠的成分,另外,爱情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包丽英说,她调用了各种各样的叙述方式和元素,“比如我就把武侠小说的一些表现手段运用到了蒙古族的摔跤中,为的就是想让这部小说通俗好看。”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