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昏时分,烈日退去,山间终于吹来了一丝清新的风。广西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坡教村的甘蔗田绿意盎然,甘蔗林随风摆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刘元福、黄玉巧夫妇(化名)从甘蔗林里忙活了一天,收拾好劳动工具后,夫妇二人高高兴兴地回家。
四年前,刘元福一家被认定为精准扶贫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500元。在扶贫队的推荐下,刘元福两口子种植了30亩甘蔗,每天辛勤耕种甘蔗产业园,去年全家可支配总收入达到了9万元,一举达到脱贫标准。
刘元福所在的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坡教村位于大石山区,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缺地缺水,土地贫瘠,主要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307人,目前还有8户17人尚未达到脱贫标准,是田东县“十三五”贫困村。
“我到这个村来扶贫的时候,发现扶贫难度很大。一是村里贫困人口多,大部分青壮年村民都已到外地打工,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和小孩;这里不仅缺地还缺水,独特的地形存不住水,打深水井也没有用,基本的生产要素都非常缺乏。”驻村第一书记吴祠勇告诉记者。
吴祠勇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事处,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成为一直萦绕在他心中。他逐户登门拜访村民,跑遍了这里的每一个山头。对于村庄经济状况,他了然于心,除了到深圳、广州、南宁等地外出务工,该村主要创收渠道是甘蔗种植,因为甘蔗抗旱,村部所在的陇凌屯就种了260多亩的甘蔗。
他在坡教村培育了三个创业致富带头人,积极发展芒果和甘蔗种植、牛羊养殖等特色农业,目前已覆盖全村91.11%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让他感到庆幸的是,2018年5月坡教村被列为中国平安“村官工程”产业扶贫示范点。平安集团向坡教村甘蔗种植户捐赠了39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可以帮助改善土壤的品质,还邀请专家对蔗农进行指导培训。相比于以往村民用的低效化肥,肥料升级有助于改良土壤,可以让甘蔗亩产在同等气候条件下增产1—2吨。
“此前村民主要用低效化肥,加上缺乏技术指导,产量较低。从2018年开始,在平安集团进行产业扶贫后,甘蔗实现增收,相比以前,除了亩产量的增加,甘蔗质量也得到较大提高,每亩平均可以增收500—1000元不等。”吴祠勇说。
除了提供化肥、技术培训和支持,平安集团还在甘蔗的销售渠道上想办法。“过去没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村民辛辛苦苦种出的甘蔗也会烂在地里。”吴祠勇介绍,“平安集团向南华糖业发放了1亿元产业扶贫贷款,村民有多少甘蔗南华糖业就收多少甘蔗,一举解决了销路问题。”此外,在吴祠勇的帮助下,全村24户贫困户通过了平安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享受100万元的金融贷款。
如今,甘蔗产业已成为坡教村“3+1”特色产业之一,全村种植有267亩甘蔗,品种多为桂糖31号、桂糖42号。甘蔗的增收大大调动了群众种植甘蔗的积极性,据吴祠勇预测,2019年将新增甘蔗种植面积50多亩。
“以前,收成好坏看天吃饭,但老天爷偏偏不给饭吃,这里大部分时间干旱,可一下雨就变涝,种的玉米全泡坏。现在,依靠甘蔗产业,家里的收入稳定,村里还发就业奖励,干劲更足了!”刘元福笑逐颜开。
“大家的生活明显有了奔头,原来死气沉沉的局面开始变得生机勃勃。群众热情高涨,我的扶贫干劲就更大了。”吴祠勇笑着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