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五措并举”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山东协和学院立足办学定位,把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须路径,通过建立领导专班、改进育人机制、共筑研发平台、强化人力支撑、完善保障条件五项措施,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化发展。一、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强化合作融合领导力量
建立校院二级组织管理机构。学校层面,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吸收3名行业企业领导参加,共同负责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培养人才、创业就业、开展研究等工作。在校企合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校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序化教学内容、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实施人才培养、共同落实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二级学院层面,建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学院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等工作。形成校企一体、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新模式。
以产业学院建设为载体,开展专业建设。先后在电子信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机械自动化、市场营销、康养等学科专业领域,与无锡中兴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山东新视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建有中兴智慧城市学院、新视觉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博赛鲲鹏产业学院、中德栋梁智能制造国际产业学院、开创云智学院等7个产业学院,覆盖16个专业,专业覆盖面达43%。
二、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合作融合育人机制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通过邀请行业协会机构参与专业设置与调整,确保专业布局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通过聘请业界专家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和实验实训项目,改革教育教学内容,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从业能力要求的符合度,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通过聘请业界专家审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把行业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有机融进课程教学,确保课程教学与行业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以此推动课堂教学革命,让学生在创设的高仿真工作环境或情境中学习,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构建实践能力引领、职业行动导向、工作情境依托、工作任务载体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与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等135个企业建立了信息互通机制,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着眼创新能力提升,共筑合作融合研发平台
对接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养健康等领域,依托学校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医学、护理等学科专业基础,积极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路径。按照“需求导向、产业出题、智库论证、政府决策”原则,与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围绕产业技术研发需求,整合科技研发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引导教师把应用研究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引领行业企业开发新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和技术服务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先后与山东健康医疗大数据有限公司(浪潮健康)等27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智能装备与结构工程协同研发中心”“老年智能康养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研究平台,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在机器人可视化编程系统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获得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费331.9万元,获得专利239项,软件著作权授权258项。学校联合环渤海地区高校共同发起并连续举办4届环渤海高等教育论坛,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
四、建设指导教师队伍,提供合作融合人力支撑
制定《山东协和学院行业企业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建立行业企业人才全职到校工作制度,实行刚性引进;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在不改变人才的人事和劳动关系及原属单位前提下,采取设立人才特聘岗位津贴等措施,引进行业、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到学校,担任实践性较强专业课教学任务,实行柔性引进。成立导师库,构建由双师型教师、专家教授、小微企业老板、大型企业骨干、济南市成功人士、山东省成功人士、国家知名人士组成的宝塔型导师队伍,大量聘请校外企业行业人才担任专职导师或兼职导师,颁发聘书。先后聘请157名业界专家,参与学校的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建设指导。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形成涵盖“双师型”教师引进、认定、培养和管理的“四位一体”制度体系。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安排现有专任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顶岗实习。目前,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其中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占比达到80%以上。
五、遵循互惠共赢原则,夯实合作融合保障基础
学校遵循“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发挥民办学校机制灵活的优势,建立兼顾双方利益、争取共同发展的校企紧密合作的共享共治机制,为合作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主要领导负责校企合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等5个配套系列制度,对校企合作内涵、工作程序、激励考评、经费使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严格的企业准入、退出条件等,明确校企双方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校企合作融合,推动学校进一步优化了符合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机构,促进了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生参加大赛获得国家级竞赛奖319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3项,省级金奖7项,银奖5项,铜奖7项。合作企业得到我校提供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解决了一些开发新技术、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