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再“扩容”:深河合作区启动谋划
与深圳相距177公里的河源,被视为深圳“扩容”的下一站。11月20日,河源市政府官网公布消息称,该市启动《河源市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将重点谋划深河特别合作区。“既是深圳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和推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载体,也是河源有基础有条件形成对大湾区功能有效补充、在制度创新上走出一条河源特色合作区模式的重大引擎和有效‘试验田’。”该消息如是说道。
12月2日,河源市发展和改革局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目前“深河特别合作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还在谋划阶段”。虽然具体方案尚未形成,但该局已成立了编制工作专班,将以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谋划“深河特别合作区”规划。
河源主动提出对接深圳,亦是广东所鼓励的。11月25日,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就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出工作部署,强调深圳要发挥主体作用,各市要主动做好对接、支持、服务,举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建设。
“如能设立特别合作区,既可为河源找到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当地发展,也有利于加强深圳辐射引领作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马向明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在深河共建产业园区工作多年的谢锦锋对深河合作区充满期待:“与深圳推进产业共建是河源的机遇,积极融入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发挥河源优势。”
始于“输血”成于“造血”
深圳、河源两地渊源颇深。早在1991年,深圳自发扶持河源,直至2013年两地结成全面对口帮扶关系。河源也是深圳支持力度最大、帮扶时间最长、投资项目最多、派出干部最多的受援地。如今已有383名深圳干部扎根河源,帮扶当地214个贫困村。
但支援不限于“输血式扶贫”。近三年,深圳帮扶河源引入社会投资或援助项目809个,总投资410.39亿元。以产业共建“造血”成为深圳帮扶的切入点。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给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建设8个产业共建工业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4.43亿元,累计完成亿元以上落地项目129个。
“将深圳的发展思路、发展理念移植到河源。”谢锦锋是河源人,他在深河指挥部工作了三年,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以深河产业共建主园区河源高新区为例,园区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等进行产业链规划招商,重点面向央企及大型国企,有溢出效应和转移意向的高科技企业等,以此推进产业转移─承接对接。目前落户的有众多龙头企业项目,其中中兴通讯(30.350,-0.22,-0.72%)河源基地项目已完成30条生产线搬迁,阿里巴巴广东云数据中心也在今年“双11”前启幕。
如今,众多“深圳+河源”共建项目落地,成为当地产业先导性标杆。如深河金地创谷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聚集;深河创智产业园产业集聚平台带动当地产业升级,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等。更重要的是,河源营商环境由此得以提升。“不仅是新修建马路、公园等硬件提升,还引进了成熟的机制模式,不需要再到处跑招商,通过深圳就能将资源介绍到河源,招商形势有很大变化。”谢锦锋说。
一组数据可佐证深河合作成效。今年1─9月,深圳对口帮扶河源产业共建园区已落地建设的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达37个。过去两年,深河产业共建落地建设超亿元工业项目,任务完成率持续名列全省第一。深河共建主园区—河源国家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排名中两年上升17位,是广东省近两年来排名进位幅度最大的国家高新区。
向外拓展“深圳经验”
深河特别合作区被视为两地进一步深化合作的破局。
随着产业转移到河源的深圳企业越来越多,深圳与河源的经济关联度逐渐提高,两地就如何深化进一步合作开展探讨。
8月13日,河源市发改局赴深交流探讨“深河特别合作区”研究课题,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以深汕合作区为例,介绍深圳开展异地产业合作情况。15日后,河源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提出年内建立深河合作区工作体系,携手深圳探索共建共赢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10月,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带队到河源,就深河合作区的谋划和推进工作开展调研,深河合作区呼之欲出。
地域上并不毗邻的深河,将以特别合作区形式深化合作。这不仅是河源的发展机会,也是深圳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及,“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
“合作区之于深圳的好处,首要的就是空间拓展。”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深圳生产成本高企,对信息技术制造企业来说,连增资扩产的空间都没有就会选择外迁,亟须生产发展空间。
前有深汕合作区经验可鉴。去年底,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揭牌,该区域经济社会事务由深圳全面主导,成为深圳第“10+1”区,目前,已初步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依托于深圳将能量输入至汕尾,将深圳成熟的管理经验嫁接至合作区,再推广至市域,然后再跨出市域,逐步扩大深圳的影响力。”马向明认为。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其制度红利也可外延,不仅可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加快产能转移,同时增强深圳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
尽管前述《方案》并未详述合作区是否以“飞地”合作,但各界已引颈期盼。
“合作区形式存在多种可能性,例如宽泛合作,不具体指某一方面,或是划定具体区域合作,或是设立‘飞地’,但也有不同的园区合作模式。”郭万达认为,不论以何种方式合作,首要解决通勤便利以及产业配套等问题,创造吸引深圳企业来到河源的有利营商环境。
日前公布的《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行动方案》特别提到,新增规划深圳至河源高铁。
马向明持同样的观点。“高铁建成后,深圳和河源处于同一个集聚经济圈。政府应在前谋划,引导市场跟进,构建良好的合作框架,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让多方受益。”
深河共建产业园正为深化合作努力。“探索打造‘飞地经济’深河产业共建版本,推动连平南山园一期项目建成以及河源高新区南山园等动工建设,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谢锦锋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