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网 发表于 2019-11-23 10:41:14

深圳市民用文明行动展现“深圳温度”

  城市文明风尚浓厚 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深圳市民用文明行动展现“深圳温度”

  全国首个无偿献血100%满足临床用血的城市;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175万;造血干细胞和器官捐献数量最多的城市……

  多年来,深圳这座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滋养出许多具有深圳特色的文明行为,乐当义工、无偿献血、文明出行、崇尚阅读、公益慈善等善行义举已在深圳蔚然成风,市民用文明的行动展现“深圳温度”,城市文明风尚更加浓厚。

  无偿献血成为文明城市的靓丽风景

  11月20日,对于诸克兵夫妇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夫妻俩相约来到市血液中心,挽起袖子献出鲜红的血液,这一次是诸克兵第200次献血,妻子肖莉是第210次献血,她说:“我们一起献血,一起奉献,一起快乐。”

  “受深圳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感染,2009年,刚来深圳不久的我就开始无偿献血,坚持了这么多年,是因为我和我妻子两个人有一腔热血、一份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的身体。”诸克兵回忆起自己的献血历程,他表示很自豪、很幸福,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挽救生命,同时也结识了众多的志愿者朋友。“来了就是深圳人,我们有责任为深圳文明城市建设助力。”

  在深圳,越来越多的爱心市民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409.7万人次无偿献血800多吨,其中像诸克兵夫妇一样献血达到200次以上的爱心市民达94人,他们的爱心血液就像温暖深圳这座城市的一股暖流,在市民的心中流淌,感染着更多的人,构筑人人公益的文明城市靓丽画卷。

  每年9月份的中国慈展会,是人人公益的文明城市靓丽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慈展会展示深圳乃至全国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公益慈善成果,汇聚各方资源,促进社会慈善资源对接,慈展会的“蝴蝶效应”不断发酵,这里迸发出的新公益慈善理念,辐射到社会各界,提升了深圳爱的指数,营造了崇德向善、人人公益的社会氛围。

  器官捐献爱心“接力”使生命延续

  今年3月31日,87岁易容生老人因病去世,按照老人生前意愿,4月1日,老人家的角膜、器官和遗体顺利捐献出来,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发展作贡献。“10多年前,易容生老人退休后来到深圳养老,老人家坚持通过做义工、给学校的孩子们讲航天知识、赠送航天书籍等方式发挥余热。老人家说,他作为一名航空领域的高级工程师,同时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奉献让他更加快乐。”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志愿者高敏表示,器官捐献的爱心“接力”让生命得以延续,许多市民用自己的爱心举动,为城市的文明发展作贡献。

  自1999年深圳市民向春梅捐献眼角膜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器官捐献理念已深入人心,深圳器官捐献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03年,深圳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关于器官捐献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开启了我国志愿无偿捐献人体组织、器官的先河。2009年与2012年,在深圳市文明办举办的2次“深圳人引以为豪的公共文明行为”大型社会评选活动中,广大市民踊跃推选了20种“深圳人引以为豪的公共文明行为”,器官捐献位列其中。

  截至2019年5月7日,深圳市红十字会共帮助1043人身后捐献眼角膜,430人捐献遗体,359人捐献多个器官,使得2000多名眼疾患者得以重见光明,800多名器官衰竭的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175万“红马甲”志愿者服务深圳

  晚上7点一过,福田莲花街道景苑大厦小区居民、73岁的李奶奶就要忙碌起来了。她穿上写有“垃圾分类督导员”的红马甲,来到小区楼下的垃圾分类点,帮助居民准确地进行垃圾分类。

  记者看到,每当有居民拎着垃圾到来,李奶奶就会上前协助将塑料、金属、纸类等扔进相应的垃圾桶中,提醒居民将厨余垃圾倒入专用垃圾桶,装厨余的垃圾袋则需投入另外的垃圾桶中。投放完毕,李奶奶还会拿着夹子,仔细将居民不慎归入厨余垃圾中的纸巾、垃圾袋夹出。

  自10月起,莲花街道全面部署楼层撤桶、宣传督导等工作,李奶奶便以小区居民的身份加入垃圾分类督导员的队列,成为一名志愿者。记者了解到,一开始有居民不习惯楼层撤桶,还是随手将垃圾放在楼道中。为此,李奶奶和志愿者们每家每户发宣传单,一一讲解。李奶奶告诉记者,如今,小区居民都非常配合了。

  据紫荆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负责人林先生介绍,随着垃圾分类的推广,督导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居民甚至孩子不断加入志愿者服务工作中来。

  据悉,目前,我市注册志愿者达175万人,志愿项目达135万项,位居全国前列。志愿项目中不仅有垃圾分类督导员,还有地铁义工、秩序维护义工、医院义工等。“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当志愿者”的口号成了深圳人的真实写照。

  斑马线前纷纷礼让传递暖意

  在深圳,每当乘坐出租车,司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请后排乘客系好安全带”,后排乘客也是欣然配合。

  “以前没有后排落座系安全带的习惯,觉得麻烦,也总想着没什么事。”在深圳工作了一年,黄小姐已不再有这种想法,“上次出差到其他城市,在后排也习惯性地系上安全带。当时有人开玩笑地提醒我,这不是在深圳,但我知道,一根安全带对生命的重要性。”

  除了系安全带,“车主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行人快速通过”也成了深圳车主与行人之间的一种默契行为。近日,记者步行到莲花山公园,路上,记者观察发现,每当有行人通过斑马线,此时正要拐弯的车辆就会立即停下来,直到该路口所有行人通行完毕才驶离。

  期间,记者在通过一个路口时,想着距离斑马线还有点距离,便放慢了脚步,欲让车辆先行。没想到,该车辆仍是停在了斑马线前,等待行人通过。见此,记者和周遭行人都加快了步伐……这样暖心的一幕时常出现在深圳,市民纷纷表示,看到车主主动礼让的一瞬间,心里也油然升起一股暖意。

  11月1日,深圳正式实施交通新规。在该新规中规定,“机动车在斑马线前未减速让行”“不礼让行人”“不系安全带”等行为,将面临交通处罚和扣分。正是深圳严格的交通规定、深圳市民的配合,才共同打造出深圳交通流动的风景线。

  阅读成为深圳市民一种新习惯

  11月20日早上9点多,记者来到深圳中心书城。还未到开门时间,书城大门前已聚集了一批读者,有年轻人,也有家长带着孩子。10点钟,他们鱼贯而入,找到心仪的书后便席地而坐,一时间,只听到书页翻动的声音。

  在一排排书架中,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李爷爷今年70岁,是一名农民,前几年为带孙子,他来到了深圳居住。与其他人不同,每天送孙子去幼儿园后,李爷爷就会到深圳中心书城“打卡”,席地读书,直到中午才回家。“深圳阅读氛围浓厚,图书馆很多,阅读方便,让我的晚年生活更多彩。”

  晚上9点,记者来到深圳中心书城的24小时书吧,暖黄的灯光打在白色的桌椅和书架上。有不少人在读书、学习。

  25岁的刘辉是一名深漂,来深已有两年时间。他说:“我工作的地方就在中心书城附近,下班后有时间我都会来这看看书。”刘辉小时候便酷爱读书,他觉得24小时书吧正好为他们上班族提供了一个精神栖息的地方。据悉,24小时书吧已坚守13年,实现11万小时“不打烊”,是中国内地坚持最久的24小时书店。

  今年11月,深圳迎来了第二十届读书月活动。20年来,深圳读书月举办了8000多项活动,累计吸引1.5亿人次读者积极参与,读书在深圳蔚然成风。此前,深圳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这是全球唯一获得此荣誉的城市。阅读,已成为深圳市民一种新习惯,已是深圳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圳市民用文明行动展现“深圳温度”

深圳网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