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千重浪,且看深圳湾
继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后,中央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多年来,人们谈起深圳的创新禀赋,似乎觉得乏善可陈——鹏城好像只有企业会搞研发,而且偏于技术应用。一座基础研究缺乏基础的城市,如何为大湾区的科研创新辟出一片新天地?其实,深圳的用心用力,已经处处可见。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人员在进行设备测试 毛思倩 摄
创新路,且溯源向上行
距离深圳市中心40多公里的一片旧厂房,如今成了鹏城首屈一指的“土地工厂”——负责深圳光明科学城土地整备项目的多个政府部门在此联合办公,为深圳基础科学事业寻找存量用地的“舞台”。在舞台上首先登场的,就是今年4月成立的深圳湾实验室。
深圳湾实验室,即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以肿瘤、代谢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预防和干预为重点,开展生命信息、创新药物、医学工程等方向研究。这是广东以国家实验室标准建设的10个省级实验室之一。这批实验室瞄准科学最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它们的任务不仅是攻克科研难题,更要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让科技成果落地更为平顺。
“一直以来,深圳科技创新的主要优势在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现在,深圳正溯源而上,着眼未来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关注人类社会新一轮发展的前沿动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
如今,一批高端创新资源正加速在深圳聚集: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已着手布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研究等多达9个大科学装置正推进建设……
总投资近10亿元的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该装置以自动化工程技术与核酸合成等生物技术相配合,有望大幅缩短合成生物设计、测试的周期。“我们试图像组装机器一样组配生物。”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所所长刘陈立说。
年轻大学的“新深圳速度”
如果说30多年前的“深圳速度”是肉眼可见的“三天一层楼”,成立于1983年的深圳大学,则跑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令人从心底振奋的“新深圳速度”。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QS、软科等权威机构近年编制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深圳大学综合实力已稳居内地高校前50强,并以每年国际排名前移100多位的速度快速上升。10月24日,自然指数推出全球年轻大学(办学不超过50年)高质量科研产出情况排行榜,深大居于第13位,在内地高校排名第三。
过去3年,新增6个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是全国增速最快的大学之一;2019年以来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篇,在大陆高校排名第9;前不久获批新增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量并列位居国内高校首位……深圳大学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离不开学校瞄准科研创新启动的综合改革。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慕名而至,31位国内外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深大开启了科研新空间。
综合改革,由何破题?深圳大学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其他改革的基础,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聘用制度及考核体系,形成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同时,学校一方面扩大博士后规模,充分利用专职研究人员资源,另一方面则以贴近需求的切实举措,扶持高端团队不拘一格出成果。
人才的凝聚离不开科研平台和研究基地的建设。在已有的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平台、38个省部级平台基础上,深圳大学近期又引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落户学校,总投入经费约20亿元。
此外,深大还以需求为牵引,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该校与深圳南山、龙岗、龙华等10个区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新平台,助力深圳主导产业从“跟跑”转向“领跑”。
“作为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深圳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为改革试水探路,为先行示范区建设贡献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刘洪一说。
“22条”让科学家“松口气”
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科技项目评审机制……近期出台的“科改22条”在深圳引起热议。“新政策给我们解除了很多束缚,让大家能够沉下心来搞科研。”一位在深圳从事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员说。
被称为“科改22条”的是深圳最新制定的《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以22条实在举措进一步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重点支持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半月谈记者梳理这份方案发现,重点落在为科技创新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松绑”。
比如,该方案提出,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对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采用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在科研项目直接费用中,除设备费用外,其他费用只需提供基本测算说明,不必提供明细;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以承担单位自我管理为主,一般不开展过程检查。
如何避免“中低端评高端”“外行评内行”的问题在深圳重复上演?鹏城希望以制度“弹性”激活人才想象力,为包括诺奖得主、两院院士等在内的国内外顶级科学家牵头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以“一事一议”、赋予自主立项权等特别制度设计,推动专家评审“与时俱进”。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全市经官方认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近1.3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548万人。“源头创新不能靠人工智能,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更有利于培养本土人才。”樊建平说。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任务,深圳要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可以期待的是,更多创新清泉,将在深圳湾畔希望的土地上“不择地而出”,汇成大湾区创新巨潮夺目的浪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