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说不想学习,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小学的家长说:“老师,我家孩子上学就是磨洋工,做什么都慢、都不认真,TA是不是厌学了?”初中的家长说:“老师,我家孩子说不想上学了,一去学校就各种难受。TA现在厌学了,怎么办?。”
高中的家长说:“老师,我孩子说学习压力太大要休学,但是我们没给她压力,说什么都不肯去,我都愁死了。”
这段时间,不少家长找到我的原因都是“感觉”孩子厌学了,家长的表现无一例外都是焦虑、担忧和急躁,恨不得求取一剂良方,药到病除。
孩子的厌学心理在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原因也各有不同。当孩子说“不想上学”,表现出厌学时,我们家长应该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厌学心理包含厌学态度、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三部分,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产生消极或否定的态度;厌学情绪可以看做是情感受挫,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厌学行为是引发远离或逃避学习活动的行为。影响厌学心理的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家庭因素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其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家长对孩子缺少关心和过分溺爱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产生厌学行为。当父母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要求,无论要求是否合理,容易导致孩子没有上进动力,不知道明确自己的目标;或是常用外部“奖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实则轻视孩子内在的学习需求,否定了其自主性学习可能性。当“奖励”达不到期待或不足以吸引时,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下降。长期以往,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减弱,厌学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学校因素
孩子自从迈入学校,逐步扩大其社交范围,目的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满足社交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社交需求得到相对满足时,会激发个体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但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对自我产生消极的评价,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感、没有归属感,继而促使他们背离原有环境,向其他群体寻求以满足认同与归属感。但学校活动中遭受排斥、孤立、歧视或不公平对待,使得学生的归属感、被接纳与支持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逃避或对抗的态度、或逃避行为,逐步的影响学习心理。
社会因素
研究者发现,网络、不健康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舆论,都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观看不良视频带来的短暂愉悦体验、网络游戏的过度沉溺,使得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消极价值观、片面的思考方式,如“读书无用论”等让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习,找到了“合理化”的借口。
自身因素
以往接触过的案例中,产生厌学的孩子,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倾向于把厌学归结于外因,很少关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甚少谈及或弱化自己的不足。这种表现常称为“归因偏差”,厌学学生倾向于将学习上的失败归为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学习难度大、老师不好或环境影响等,而忽略了可控的内部因素,如努力程度等。
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
首先是与孩子保持沟通、积极沟通。个体总是有被理解、被关爱的需求,相比之下,厌学的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更甚。作为家长,我们要以更包容的心态接纳孩子当前的状态确实是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用开放的态度沟通。但往往家长们做不到,一方面是自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无法接受“休学”带来的自身焦虑;另一方面是用尽各种方法“威逼利诱”孩子学习,自以为只有孩子押解在书桌上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并没有真正的解决孩子心结。
然后通过积极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真实的孩子以及孩子厌学的原因,也才能“对症下药”。诱发厌学心理的因素很多,通过借助多方的力量帮助孩子改善,不仅是学生要学会正确的看待学习本身以及现有学习中的困难,同时家长教育方式也应配合调整,还有老师们给予的支持。
最后行为指导练习。帮助学生改善了厌学心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顺利回归学校正常生活,还需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积极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与成就感。这一步不仅是老师参与指导学习,家长及时反馈,肯定孩子的积极行为。
想了解更多关于学习生活的咨询,请关注“北京新东方学校中小学一对一”网站和公众号“北京新东方中小学全科教育1对1”,更多精彩等您发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