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布“规划图”明确市属区属医院功能定位
去医院看病,很多人都在纠结是去市属医院,还是区属医院?甚至有些市属、区属医院同为三甲医院,这又该如何选择?如今,不用纠结了!
近日,深圳市卫健委下发《关于深入推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给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开刀”。按照规划,2019年—2025年,深圳要组建23个区域医疗中心、23家基层医疗集团,共同组成全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这个新的“规划图”也给深圳公立医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属公立医院牵头建区域医疗中心,“主打”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区属公立医院建基层医疗集团,处理常见病、多发病。
市属医院“建高地”,区属医院“强基层”
目前,深圳市有73家公立医院,其中,市属公立医院23家,区属公立医院50家,还有一大批新建公立医院将陆续投入使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圳人对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公立医院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过,也出现了一些医院发展定位不清晰的现象。
“有的区属医院喊着做大做强,要建区域医疗中心。而有的市属医院却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看常见病、多发病,两类医院有时定位不清,容易’掐架’。”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和基层健康处处长李创说,这种情况势必会造成整个医疗体系运行不够高效,“我们希望整个医疗体系的‘机器’隆隆运转,而不是单个‘轴承’在转。”
而新出台的 《意见》对深圳公立医院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规划。2019年-2025年,深圳要组建23个区域医疗中心、23家基层医疗集团。
其中,这23个区域医疗中心由市属医院牵头,“建高地”:对急危重症救治、疑难复杂病例进行会诊、转诊,引进和培养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各类高层次人才,承接国家、省、市等各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等,引领带动全市医疗技术水平提升。
而区属医院负责组建基层医疗集团,“强基层”:推动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照护机构融合发展,为市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家庭医生服务,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区域医疗中心要把大病留在深圳
根据新的“规划图”,23个区域医疗中心包括11个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1个中医类区域医疗中心,11个专科类区域医疗中心,它们将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比如,由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牵头建立市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区域医疗中心,将给全市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吃了一颗“定心丸”。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深圳市高龄、高危孕产妇明显增多,发生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孕产妇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但在各方努力下,2018年全市常住孕产妇死亡率仅为3.16/10万(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8.3/10万),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牛建民表示,市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区域医疗中心要规划建四个支持保障平台:第一,把全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专家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市级多学科联合救治专家团队,包括产科、ICU、呼吸、循环、消化等,联合出诊;第二,运用5G远程会诊系统、陆海空快速转运系统等,建立快速转运和远程会诊平台;第三,建立高危孕产妇早期识别和规范化管理平台;第四,建立科研和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推广适宜技术。
“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是在各自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深圳人看病‘兜底’,把大病留在深圳。”李创表示,区域医疗中心也将辐射到各基层医疗集团,在医疗协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协作等方面给予支持,共同构建“上下联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体系。
基层医疗集团要“就地解决”九成患者
区属医院挂上“强基层”的招牌会不会感觉低一等,吸引不了患者?医院也没有了发展的空间?
“不要以为有’基层’两个字就很低档,恰恰相反,基层的健康’守门人’更难做,当然空间也更大。”李创说,基层医疗集团要琢磨的是,怎么把常见病、多发病、把90%的患者都能够在区属医院,“就地解决”。同时,要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做好预防保健,让老百姓“少生病、少负担、少住院,看好病”。
在这方面,2016年成立的罗湖医院集团已有成功经验。这两三年来,罗湖区的居民普遍发现家附近的社康中心越来越实用:社康的医生水平越来越高,有些大医院的专家还在这开工作室;常规的X光检查等在社康中心就能直接做;工作人员会还会主动到一些老年人的家里,安装扶手,防止他们跌倒。
罗湖医院集团很快成了全国的“典型”。2017年,基层医疗集团在深圳“全面开花”,全市10个区(新区)都基本挂牌成立了基层医疗集团。
“下一步,各基层医疗集团要’沉得下去’。”李创说,基层医疗集团要推动社康机构和举办医院融合发展,动员全集团力量加强社康服务体系以及全科医学等相关学科建设。各基层医疗集团还要“分区包段”,将服务区域按照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个基层医疗集团负责,进行网格化管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