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数 发表于 2019-3-27 17:26:05

卓美分享:在陪娃的路上,你是哪一款妈妈?

  在小剧场,我们结识了许多陪娃看剧的妈妈,回顾她们虽初衷各不相同,但一路走来,入坑上瘾已成必然。今天,就让我们细数她们的心路历程,看看在陪娃去小剧场的路上,你是哪一款妈妈?

  https://cbu01.alicdn.com/img/ibank/2019/388/793/10695397883_421006961.jpg

  一. 戏剧小白,初入剧场从小忐忑到治愈系

  戏剧小白妈妈,因为自身的观剧经验并不多,在带娃看剧这件事上,茫然而焦虑的点格外之多:会不会害怕?哭闹怎么办?座位什么样?不认真看怎么办?能看懂吗?收获大吗?外语听的懂吗?.......

  但终究,还是带着一点点跟风和盲从(朋友圈里某某小朋友看国外引进剧,照片好洋气,隔壁老王昨天晚上带孩子从剧场回来),怀揣着小小的功利心(听说这个剧适合内向的孩子,听说那个剧看完了会喜欢上音乐),走进了小剧场......

  小剧场的空间真的不大,通常只有80-200个座位(据说历史上的戏剧革命“小剧场运动”正因此而声名鹊起);小剧场的舞台很近(以立里空间小剧场标配的120席来计算,第一排到最后一排,离舞台的距离最近为1米,最远不过6、7米),每一排每一个位置,都在最佳观剧区域。

  在小剧场,台上台下,并没有严格的的区域划分,或者说舞台就在大小观众中间,并会根据剧目进行灵活设计和变化。

  孩子们能够触摸和近距离地感知舞台、道具、灯光,捕捉艺术家最真实的眼神、表情、肢体、气息.....

  没有了大剧场中景、远景的疏离和隔膜,完全出离了老母亲的担心模式,孩子们全!神!贯!注!不仅仅是因为新奇,好奇和吸引,更是因为有温度的代入感。《汉达的惊喜》,一个关于非洲肯尼亚的故事的,大小观众们席地而坐,围成一圈,真的就像在非洲某个部落的小村庄里一样身临其境。小剧场戏剧,正是基于舞台的开放和灵活,带孩子们模糊了现实和想象的界限,这种真实感,现场感和震撼感,完全不是电影、电视或大剧场镜框式舞台所能呈现的。

  而在这里上演的小剧场戏剧,摒弃了那种分好角色、穿上戏服、念着台词,文艺汇演式的僵化的儿童剧表现手法;戏剧内容不再是扬善除恶的标准剧情,没有苍白的说教,更多的是体验、共鸣、开放式的启迪,孩子们只需用最自然的感知,轻松做回小孩,自由地在想象世界任意驰骋。

  当初的戏剧小白妈妈,早已放下焦虑;那一点点的小功利心也渐渐变淡,不会再指望看一场剧就让孩子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和孩子一起喜欢上了这个空间里的几十分钟,习惯了在这里让心灵沉静和纯粹.....这种治愈,真的会上瘾。

  当然,她们依然有期望,因为她们深知,孩子看到的东西,这里的美、高级、优质,终会长成他们的样子,不俗媚,不低劣。

  二.神经大条,误打误入却一发不可收拾

  神经大条的妈妈,最理解不了各种焦虑,不就是带孩子进个剧场嘛!

  不焦虑不代表没期待,小剧场演的是什么样的儿童剧?闷不闷,好玩吗?

  在《熊猫的家》中,两个欧洲青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看到春回大地之时儿童:

  怎么这么多小演员?原来,舞台上的 "参演” 的小朋友,正是当天现场的小观众!两位表演艺术家翩然来到小观众面前,一个邀请的手势,一个恳切的眼神,无需语言,就每次将近十名的小朋友们带到了舞台上;略做一两个示范,小朋友们马上心领神会,来到舞台上,踏着音乐,追逐光影,仿佛参加游戏一般。这,不正是你们要的好玩、有趣吗?

  小剧场的舞台上,这样的互动和参与比比皆是。对于小观众来说,一次两三分钟的台上体验,独特而难忘,会让他们对自己参演的剧,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不断的思考,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出现在舞台上?......也许,就这样爱上了戏剧爱上了舞台。

  小观众可能只觉得自己参加了一场游戏或一段舞蹈,但他们的行为存在,尽管是自然而随性的,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表演和创作的一部分,与艺术家的表演一起,连结成一场剧的100%。而同一部剧,这一场的100%和那一场的100%又不尽相同,带着每一场小观众的个性,留下每一场时空的当下,犹如手作打造的工艺品,有自己的个性和温度。

  就这样,从此中了“浸入式”体验的毒;就这样,被戏剧的现场感征服。

  三.妈妈版文艺女青年,戏剧情怀在小剧场升级

  曾经大段大段背莎士比亚易卜生,看剧只去先锋剧场的文艺女青年,终于熬过了十月怀胎的大腹便便,一旦挥别了装着奶瓶尿不湿的妈咪包,分分钟奔向心心念念的小剧场。

  肢体语言、装置艺术、音乐节拍、木偶指偶......各种艺术元素,各种精彩创意和奇思妙想,以文青妈妈的见多识广,也忍不住总想发出 “哇——” 的惊叹,总想向艺术家们起身致敬!

  儿童剧,并不代表幼稚,反而是一种高级。每个层面的受众都可以将自身的背景经历与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进行联系从而形成独具个性的观感。毕加索说过,“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艺术都是相通的,最优秀的戏剧艺术家,才能做到让戏剧的精髓,艺术的本质,看剧的初心,在艺术的世界不分大小。

  每一部和每一部都不同的脑洞大开,让人追剧上瘾;顶尖艺术家在艺术高峰和回归儿童本真之间的游刃有余,让人看得过瘾。全力陪娃的文青妈妈,没有在儿童戏剧的艺术空间里放弃自我,情怀在延续,更何况还与可爱的一小只共鸣、共生长中。

  四.国际范儿妈妈,痴迷小剧场的多元文化

  或大都市成长,或留学或海外工作生活,国际范儿妈妈们,痴迷于多元文化的斑斓和碰撞,欣赏国外的艺术教育理念,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所言,“世界公民,是千禧世代的身份”,这一代孩子的使命感必将超越一国一族的狭隘。

  她们一路陪娃,收罗原版绘本,领略各国美食和文化,世界很大我要陪娃去看看……

  终于,在引进剧的小剧场,与世界相遇:

  也许,我们还无法验证,这些世界主义情怀熏陶下的孩子终将何去何从。但认同自我,也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价值,才让今天的世界是如此开阔,才让我们有这样的小确幸——为自己的孩子精挑细选精神食粮的能力与自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卓美分享:在陪娃的路上,你是哪一款妈妈?

深圳网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