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一轮人才新政呼之欲出
漫步深圳市人才研修院,青山绿水,静谧而美丽。在这个全国首家人才研修院里,已经举办了人才研修班20期,研修活动超过100场,吸引了逾2100人次的高层次人才参加。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77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园里,人才功勋墙、人才星光大道、人才驿站等每天都吸引不少人才和市民前来。这个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公园,既是服务人才的“贴心站”“加油站”,更激发市民成长成才的“对标”意识。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环境的竞争。
人才研修院、人才公园,只是深圳着力在营造尊才爱才重才的人才环境上下苦功的缩影。如今,深圳正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打破权力“围城”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深圳一直在制定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上砥砺前行。从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孔雀计划”,再到“81条”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和人才工作条例,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健全。
5月15日,《关于加强党对新时代人才工作全面领导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意见》《关于实施“鹏城英才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鹏城孔雀计划”的意见》,获深圳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新一轮人才新政呼之欲出。据透露,着眼“高精尖缺”、坚持需求导向,突出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才相结合,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是此轮人才新政的突出特点和亮点。
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体制机制的竞争。深圳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人才的创造活力。打破权力“围城”,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吸引企业创新人才兼职,下放差旅费、会议费管理权限,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在高校、医院开展“去编制化管理”试点;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把社会化职称评定职能全部下放给具备条件的行业组织。
搭建创新载体抬升创新人才“落脚支点”
“其实,对高层次人才来说,在哪里可以干事业,比在哪里生活更重要。”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一语道出引才“真谛”。
为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深圳立足科技创新,推进高水平人才载体建设,不断抬升创新人才落脚支点。在基因组学、超材料、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建设93家集基础性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和产业项目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 在海外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区域设立了7个创新中心。目前,深圳已建成各类创新载体1617个。同时,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强化人才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目前深圳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1万多家。
优化服务“磁聚”创新人才,深圳一直在努力当好人才的“后勤部长”。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向高层次人才发放“鹏城优才卡”,人才凭卡可直接办理23项便利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制度,在人才聚集区创办高质量的学校;市财政注资1000亿元成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建人才住房。
“筑巢引凤”高层次人才突破1万人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优良的环境就是最强的引才力。目前深圳高层次人才突破1万人,达到10993人,其中全职院士达到38人,今年以来新引进9人。全市人才总量已经突破510万,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超过150万人。
增人数更要得人心,为让党的声音走入高层次人才内心。深圳不断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
2017年,深圳发展高层次人才党员925人,较2016年增长52%。在深圳,有62名优秀高层次人才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深圳华大集团党委书记、首席科学家杜玉涛光荣地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杜玉涛说:“成为一名党代表,让我投身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决心更加坚定。”
页:
[1]